【郑板桥开仓济民原文及翻译】郑板桥是清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曾任江苏知县,以清廉爱民著称。他在任期间曾面对灾荒,果断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展现了极高的政治智慧与仁政精神。以下是其事迹的原文及翻译,并结合内容进行总结。
一、原文节选(出自《郑板桥集》)
> “时值大旱,田无收,民多流亡。板桥乃开仓廪,发粟赈饥。人或谏曰:‘此非朝廷之命,不可擅行。’板桥曰:‘民为邦本,岂可坐视?若待上命,民已饿死矣。’遂下令赈济,百姓感泣。”
二、翻译
当时正值大旱,庄稼颗粒无收,百姓纷纷逃荒。郑板桥于是打开官仓,发放粮食救济灾民。有人劝他说:“这不是朝廷的命令,不能擅自做主。”郑板桥回答:“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怎么能眼睁睁看着他们饿死呢?如果等到朝廷的命令,百姓早就饿死了。”于是他下令赈济灾民,百姓感动得流泪。
三、与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人物 | 郑板桥,清代著名文人、官员 |
背景 | 大旱导致庄稼歉收,百姓流离失所 |
事件 | 郑板桥不顾劝阻,开仓放粮赈济灾民 |
态度 | 坚持“民为邦本”的理念,敢于担当 |
影响 | 赢得百姓爱戴,体现清官风范 |
启示 | 官员应以民为本,遇事要有决断力和责任感 |
四、总结
郑板桥在面对灾荒时,没有等待上级指示,而是主动采取行动,体现了他作为一位清官的担当精神。他的行为不仅缓解了百姓的困境,也树立了为官者应有的道德标准。这一事迹在后世被广泛传颂,成为“为民请命”、“清正廉明”的典范。
通过这篇短文,我们不仅能了解郑板桥的历史贡献,也能从中汲取到关于责任与担当的深刻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