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举意思】在古代汉语中,“举”是一个多义词,根据语境不同,可以表示“推荐、选拔、举荐”等多种含义。在成语“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中,“举”的意思是指“推荐”或“举荐”,即在推荐人才时,不论对方是否是自己的仇人,还是自己的亲人,都一视同仁,唯才是举。
一、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出自《左传》,意思是:在对外推荐人才时不回避自己的仇人,在对内推荐人才时不回避自己的亲人。这里的“举”指的是“推荐、举荐”。这一说法体现了古代贤臣在用人上的公正无私精神,强调以才为本、不计私情。
该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选拔人才时能够摒弃个人情感,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是儒家思想中“公忠体国”理念的体现。
二、表格说明
词语 | 含义 | 在句中的具体解释 | 出处/背景 |
外举 | 推荐、举荐 | 对外推荐人才 | 《左传》 |
不避 | 不躲避、不回避 | 不因关系远近而有所顾虑 | 古代政治伦理 |
仇 | 敌人、仇人 | 与自己有矛盾的人 | 人际关系 |
内举 | 推荐、举荐 | 对内推荐人才 | 《左传》 |
亲 | 亲人、亲属 | 与自己有血缘或亲密关系的人 | 家族关系 |
举的意思 | 推荐、举荐 | 在此语境下,指选拔、推荐合适的人才 | 古代用法 |
三、延伸理解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不仅是一种政治智慧,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公心”和“德行”的高度重视。在实际历史中,如春秋时期的赵盾、魏文侯等人物,都曾践行过这种原则,成为后世推崇的典范。
现代语境中,这一成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人事安排、团队管理等方面应注重能力与品德,而非私人关系或恩怨。
结语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举”字,核心在于“推荐、举荐”,强调的是公正用人、不偏不倚的精神。这一理念不仅是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