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的全文及译】《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佛教大乘经典之一,属于般若部经典,相传为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所讲。该经以“空性”思想为核心,强调一切法皆如梦幻泡影,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文字简练,义理深奥,是佛教修行的重要经典之一。
一、《金刚经》简介
项目 | 内容 |
全称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
所属宗派 | 大乘佛教(般若部) |
作者 | 佛陀(据传) |
翻译者 | 唐代玄奘法师 |
核心思想 | 空性、无我、不住相、离执 |
重要概念 | 菩萨、般若、波罗蜜、福德、功德 |
二、《金刚经》主要内容概述
《金刚经》共分为三十二品,内容围绕“破除执着”展开,主要讲述如何通过智慧(般若)达到解脱。以下是各品的核心内容简要总结:
品次 | 标题 | 内容简述 |
第一品 | 法会因由 | 佛陀与弟子在祇园说法,须菩提提问 |
第二品 | 善现问 | 须菩提请佛陀开示如何修持般若智慧 |
第三品 | 大乘正宗 | 说明菩萨应以无我之心行布施 |
第四品 | 妙行无住 | 强调修行不应执着于形式 |
第五品 | 如理实见 | 说明佛性不可用色相来认识 |
第六品 | 正信希有 | 修行者应具信心,不依外相 |
第七品 | 无得无说 | 佛法无法用语言完全表达 |
第八品 | 依法出生 | 一切法皆由般若生起 |
第九品 | 一相无相 | 一切法皆无自性 |
第十品 | 庄严净土 | 佛土庄严非实有 |
第十一品 | 非说所说 | 佛法不可言说,亦不可执著 |
第十二品 | 尊重正教 | 修行者应尊重正法 |
第十三品 | 离相寂灭 | 修行应远离一切相 |
第十四品 | 难得人身 | 人生难得,应珍惜修行机会 |
第十五品 | 持经功德 | 诵经之人功德无量 |
第十六品 | 能净业障 | 修行可消除业障 |
第十七品 | 究竟无我 | 一切法皆无我 |
第十八品 | 一体同观 | 众生平等,无分别心 |
第十九品 | 法界通化 | 佛法普度众生 |
第二十品 | 离色离相 | 不应执着色相 |
第二十一品 | 非可以身求 | 佛性不可用身体寻求 |
第二十二品 | 无法可得 | 一切法本无所得 |
第二十三品 | 依法应住 | 修行者应依般若而住 |
第二十四品 | 不受不贪 | 不应贪求世间之物 |
第二十五品 | 化无所化 | 佛法不执著于化度众生 |
第二十六品 | 无依无住 | 修行应无依无住 |
第二十七品 | 一切贤圣 | 一切圣贤皆依般若修行 |
第二十八品 | 持经功德 | 诵经之人功德无边 |
第二十九品 | 威仪寂静 | 修行者应保持威仪 |
第三十品 | 一合理相 | 一切法皆归于一 |
第三十一品 | 知见不取 | 不应执着于知见 |
第三十二品 | 应化非真 | 一切现象皆非真实 |
三、《金刚经》翻译版本
《金刚经》在中国历史上有多位高僧进行过翻译,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代玄奘法师所译的版本,称为“唐译本”。此外,还有鸠摩罗什译本、菩提流支译本等,但玄奘译本最为通行。
译者 | 译本名称 | 特点 |
鸠摩罗什 | 《金刚经》 | 早期译本,语言通俗易懂 |
菩提流支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 较为严谨,保留梵文原意 |
玄奘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 最为通行,语言精炼,义理准确 |
四、《金刚经》的现代意义
《金刚经》不仅是佛教修行的重要经典,也对现代人有着深刻的启示。它教导人们:
- 不应执着于外在事物;
- 以平等心看待一切;
- 修行应注重内在觉悟而非形式;
- 一切现象皆无常,应以智慧观照。
无论是信仰佛教的人,还是对哲学、心理学感兴趣的人,《金刚经》都能提供深刻的思考与启发。
结语:
《金刚经》虽篇幅不长,却蕴含深厚的智慧。它不仅是一部佛教经典,更是一本关于心灵自由与人生觉悟的指南。通过阅读与实践,我们可以在纷扰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