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是什么意思】在司法实践中,"取保候审"是一个常见的法律术语,尤其在刑事诉讼中频繁出现。很多人对这个词并不陌生,但对其具体含义和适用条件可能了解不深。本文将从定义、适用情形、程序流程等方面进行简要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信息。
一、取保候审的定义
取保候审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对于涉嫌犯罪的嫌疑人或被告人,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依法允许其提供保证人或缴纳保证金,以换取暂时不被羁押的一种强制措施。其目的是保障诉讼顺利进行,同时避免不必要的长期羁押。
二、适用情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以下人员可以申请或被决定取保候审:
适用情形 | 说明 |
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 犯罪情节较轻,社会危害性小 |
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但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 如无前科、有固定住所等 |
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或者怀孕、哺乳期的妇女 | 保障基本人权 |
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继续侦查、起诉或审判的 | 防止超期羁押 |
三、取保候审的程序
1. 申请: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提出申请。
2. 审查:办案机关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判断是否符合取保候审条件。
3. 决定:符合条件的,由办案机关作出取保候审决定。
4. 执行:被取保人需提供保证人或缴纳保证金,方可离所。
四、取保候审的注意事项
- 被取保人必须遵守相关规定,如不得离开居住地、不得干扰证人等;
- 若违反规定,可能会被没收保证金或撤销取保候审;
- 取保候审不等于无罪,仅是诉讼中的临时措施。
五、总结对比表
项目 | 内容 |
定义 | 在刑事诉讼中,对嫌疑人或被告人暂缓羁押的强制措施 |
目的 | 保障诉讼顺利进行,减少不必要的羁押 |
适用对象 | 犯罪情节轻微、无社会危险性、特殊人群等 |
申请方式 | 由嫌疑人、被告人或其辩护人提出 |
实施机关 |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 |
保证方式 | 保证人担保或缴纳保证金 |
注意事项 | 遵守规定,否则可能被取消取保资格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取保候审”是刑事诉讼中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旨在平衡司法公正与人权保障之间的关系。了解其基本概念和适用规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司法程序,保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