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箪瓢屡空出处于哪里】“箪瓢屡空”这一成语出自《论语·雍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句话是孔子对弟子颜回的称赞。颜回生活简朴,虽然食物和饮水都很匮乏,但他依然安于清贫,不改其乐。后世将“箪瓢屡空”用来形容生活贫困但志趣高洁、安于清贫的人。
一、出处详解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论语·雍也》 |
原文 |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
作者 | 孔子(记录者为其弟子) |
意义 | 形容生活贫困但安于清贫、志向坚定的人 |
二、“箪瓢屡空”的含义
“箪”是古代盛饭的竹器,“瓢”是舀水的工具。“屡空”意指经常空虚,即食物和饮水都不充足。整句的意思是:颜回每天只吃一碗饭,喝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里,别人难以忍受这种生活,但他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快乐。
这不仅是对颜回生活状态的描述,更是对他精神境界的高度赞扬。孔子认为,一个人即使身处困境,只要内心充实、志向坚定,就能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三、延伸理解
在后世文学中,“箪瓢屡空”常被用来形容那些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士人形象。例如:
- 陶渊明:他辞官归隐,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正是“箪瓢屡空”精神的体现。
- 苏轼:虽多次贬谪,仍能以豁达心态面对逆境,也有“箪瓢屡空”的气节。
- 王安石:虽位高权重,但仍提倡简朴生活,主张“俭以养德”。
这些人物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精神修养、轻视物质享受的价值观。
四、总结
“箪瓢屡空”源自《论语》,原指颜回生活清贫但乐在其中。后世多用于赞美那些安于清贫、志向高远的人。它不仅是一种生活状态的描写,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象征。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论语·雍也》 |
原文 |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
含义 | 生活清贫但志向坚定、安于清苦 |
文化意义 | 象征安贫乐道的精神 |
代表人物 | 颜回、陶渊明、苏轼等 |
通过了解“箪瓢屡空”的出处和内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士人追求精神富足、不为外物所动的价值观。这种精神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思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