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肖是什么意思】“不肖”是一个汉语词语,常用于古代或文言文中,用来形容人品、才能等方面不如他人,尤其是对长辈或贤者的不敬。这个词在现代使用较少,但在文学作品、历史文献中仍较为常见。
一、
“不肖”是古代汉语中常用的贬义词,意思是“不像”,多指人品、行为、才能等不如他人,尤其是对父母、祖先或贤者而言。它常用于自谦,表示自己能力不足、品德不高,也用于批评他人,表示其德行不佳。在现代语境中,“不肖”已较少使用,但了解其含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和传统文化。
二、表格展示
词语 | 不肖 |
拼音 | bù xiào |
含义 | 不像,多指人品、才能、行为等方面不如他人;也用于自谦,表示自己不才、不贤 |
用法 | 常用于古代或文言文中,有自谦或贬义两种用法 |
自谦用法 | 如“不肖子孙”、“不肖之子”等,表示自己或后代无能、不孝 |
贬义用法 | 如“不肖之人”,表示某人品行不端、不值得信赖 |
现代使用 | 使用较少,多见于古文、文学作品或正式场合的书面表达 |
近义词 | 不才、无能、不贤、不成器 |
反义词 | 贤能、有才、贤良、有德 |
三、延伸说明
“不肖”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等经典文献中,如“君子不肖,则与小人同。”意为君子若不贤能,就与小人无异。这表明“不肖”不仅是一种个人能力的评价,更是一种道德层面的评判。
在古代家族文化中,“不肖子孙”常被用来批评后代未能继承家风或祖业,带有强烈的道德谴责意味。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不肖”虽是古语,但在理解传统文化和阅读古籍时具有重要意义。了解其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古文中的情感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