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教案】一、教学目标总结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通过批判“送去主义”和“送来主义”,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本文语言犀利、观点鲜明,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思想深度。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知识目标: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与现实意义。
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分析议论文结构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态度,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觉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总结
| 教学内容 | 重点 | 难点 |
| 文章主旨 | 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及其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 如何区分“送去主义”、“送来主义”与“拿来主义” |
| 论证方法 | 分析作者如何运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进行论证 | 理解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与讽刺艺术 |
| 文化态度 |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辩证认识 | 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拿来主义” |
三、教学过程简要回顾
1. 导入环节:通过提问“我们应如何看待外来文化?”引发学生思考,引出“拿来主义”这一主题。
2. 文本解读:逐段讲解课文,梳理文章结构,分析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式。
3. 小组讨论:围绕“拿来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
4. 总结提升:归纳文章核心思想,强调文化自信与开放包容的重要性。
四、教学反思与建议
1. 教学效果: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拿来主义”的基本概念,并能结合实际例子进行分析。
2. 存在问题:部分学生对“送去主义”与“送来主义”的区别理解不够清晰,需加强辨析训练。
3. 改进建议:
- 增加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
- 引入多媒体资源,如相关视频或图片,增强课堂趣味性;
- 鼓励学生撰写短文,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五、板书设计(简要)
```
拿来主义
——鲁迅
一、背景:文化自卑与盲目排外
二、论点: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三、论证方法:
- 对比:送去主义 vs 送来主义 vs 拿来主义
- 比喻:大宅子、鸦片、烟灯等
四、现实意义:文化自信 + 开放包容
```
六、教学延伸建议
1. 推荐学生阅读鲁迅其他杂文,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拓宽阅读视野。
2. 组织一次关于“文化自信”的主题辩论,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
3. 鼓励学生关注当前社会中文化现象,如国潮兴起、外来文化影响等,撰写观察日记。
七、结语
《拿来主义》不仅是一篇思想深刻的文章,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面对外来文化时应有的态度。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以理性、开放、自信的态度对待各种文化现象,真正做到“拿来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