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识问答 >

和字的故事(和字)

发布时间:2024-06-21 03:48:51来源:

汉字是由象形字发展而来,“和”字也不例外。

“和”字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有两种写法。

一是“”,解释是“相应也,从口禾声,户戈切”。

一是“”,解释是“调也,从龠(yuè)禾声,读与和同,户戈切”。

前者是应答、应和的意思,后者是调和的意思。

由于汉字的发展,逐渐由篆书变为楷书,写法都趋于简化,现在就只剩下“和”字,也就是说两者通用了。

“”字演变为“和”,而“”则演变为“龢”,但此字现已不用。

其实,二者都是由“禾”发展而来的。

“禾”的甲骨文写法是“”,是个象形字,其上端是个下垂的穗子,中间有叶子,下部是根。

发展到金文则写作“”,与甲骨文的写法没有多大的变化,只是更像成熟的庄稼,那向左弯垂的穗子,沉甸甸的,多像成熟的稻谷。

小篆“”也没有太多的变化,只是笔画均匀圆润一些而已。

后来许多与禾苗庄稼有关的字都用“禾”来作偏旁,或由“禾”发展而来。

至于“口”字旁在左在右的问题,汉篆中一般“口”作偏傍都写作“”放在左边,可能是怕与汉篆中的“私”相混吧。

因为汉篆中“私”的写法是“”,特别是汉印中的“私”都写作“”,如图所示另外,从产生上看,“龢”出现要比“和”早。

“龢”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如而“和”在汉代才出现。

可能也是因为社会进步的需要而简化的。

是小篆的“和”字,意思是“调也”,也就是和睦的意思。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