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诛笔伐的意思 口诛笔伐的出处】“口诛笔伐”是一个常用成语,用来形容通过口头和文字的方式对某人或某事进行严厉的批评和谴责。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中常用于描述舆论对不良行为或错误思想的强烈反对。
一、口诛笔伐的意思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口诛笔伐 |
拼音 | kǒu zhū bǐ fá |
释义 | 用言语和文字对某人或某事进行公开的谴责和批判。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社会舆论或媒体对不良行为的批评。 |
近义词 | 言辞激烈、声讨、谴责 |
反义词 | 赞扬、褒奖、默许 |
二、口诛笔伐的出处
“口诛笔伐”这一成语最早见于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原文为:
> “此等小人,若不加以口诛笔伐,何以正人心而息邪说?”
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这些品行不端的人,如果不加以口头和文字上的批评,就无法端正人心、消除歪风邪气。
三、总结
“口诛笔伐”不仅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也反映了中华文化中重视道德评判和舆论监督的传统。它强调了语言的力量,尤其是在面对不公与邪恶时,人们可以通过言论和文字表达正义之声。
项目 | 内容 |
成语来源 | 明代《警世通言》 |
核心含义 | 用言语和文字进行公开批评 |
使用场景 | 社会舆论、媒体报道、道德谴责 |
文化意义 | 强调语言的道德力量与社会责任 |
通过了解“口诛笔伐”的意思与出处,我们不仅能更好地掌握这个成语的使用方式,也能更深刻地理解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