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战群儒时谁站出来帮诸葛亮说话】在《三国演义》中,“舌战群儒”是诸葛亮初出茅庐、展现其卓越口才的经典情节。当时,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后,诸葛亮随同前往东吴,与孙权商议联合抗曹之事。面对东吴文臣的质疑和挑衅,诸葛亮以一己之力,应对众多谋士的诘问,言辞犀利、逻辑严密,最终赢得众人敬服。
然而,在这场舌战中,并非所有人都对诸葛亮持敌对态度。有一个人在关键时刻站出来为他辩护,帮助他化解了危机。那么,到底是谁站出来帮诸葛亮说话呢?
一、
在“舌战群儒”的过程中,虽然多数东吴谋士对诸葛亮充满质疑,但有一位关键人物——张昭——在诸葛亮言辞激烈、情绪激动时,适时地站出来为其辩护。张昭是东吴的重臣,地位极高,他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局势,也为诸葛亮赢得了更多的尊重。
此外,还有其他几位人物虽未直接为诸葛亮辩护,但在态度上表现出一定的认可或中立,如虞翻、步骘等。不过,真正意义上站出来为诸葛亮说话的,还是张昭。
二、表格展示答案
人物 | 身份 | 是否为诸葛亮辩护 | 说明 |
张昭 | 东吴重臣、首席谋士 | ✅ 是 | 在诸葛亮情绪激动时,劝阻众人不要继续攻击,表示应尊重人才,维护江东体面。 |
虞翻 | 东吴官员 | ❌ 否 | 对诸葛亮态度强硬,多次挑衅,未给予支持。 |
步骘 | 东吴官员 | ❌ 否 | 未直接支持,但态度较为中立。 |
诸葛瑾 | 诸葛亮兄长、东吴官员 | ❌ 否 | 虽为诸葛亮亲属,但未公开为他辩护,保持中立。 |
孙权 | 东吴君主 | ❌ 否 | 未直接介入舌战,但最终认可诸葛亮的能力。 |
三、结语
“舌战群儒”不仅是诸葛亮智慧的体现,也展现了他在复杂政治环境中的应变能力。而张昭作为东吴元老,在关键时刻的表态,为这场辩论画上了相对圆满的句号。这不仅体现了诸葛亮的口才与胆识,也反映出当时东吴内部对于人才的重视与包容。
通过这段历史故事,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也能看到一个智者如何在压力下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