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年弃置身全诗】《二十三年弃置身》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原题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被贬谪多年后的感慨与对人生境遇的豁达态度,语言凝练、情感真挚,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一、诗歌背景简要总结
刘禹锡因参与“永贞革新”失败,于唐顺宗时期被贬至朗州(今湖南常德),后又辗转至巴山楚水等地,前后共23年。在这漫长的贬谪岁月中,他始终保持着乐观坚韧的精神。公元826年,他在扬州与白居易相遇,二人相谈甚欢,白居易赠诗一首,刘禹锡便以《二十三年弃置身》作为回应,借此抒发心志。
二、诗歌内容概览
全诗如下:
>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三、诗歌分析与解读
诗句 | 解读 | 情感/主题 |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 描述被贬之地的荒凉与自身长期被弃置的处境 | 凄凉、孤寂 |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 回忆旧友,感叹时光流逝,归乡却如隔世 | 怀念、感慨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用自然景象比喻人生境遇,虽处困境仍有希望 | 希望、豁达 |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 表达对友人关怀的感激,以及重新振作的决心 | 感恩、积极 |
四、诗歌艺术特色
1. 意象鲜明:诗中“沉舟”、“病树”等意象象征困境,而“千帆过”、“万木春”则寓意新生与希望。
2. 对比强烈:通过“沉舟”与“千帆”、“病树”与“万木”的对比,突出逆境中的生机。
3. 情感真挚:虽有苦闷,但不沉溺于哀怨,表现出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
4. 哲理深刻:蕴含着“旧事物终将被新事物取代”的辩证思想。
五、结语
《二十三年弃置身》不仅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怀的诗作,更是一篇充满哲思的人生感悟。它告诉我们,在人生的低谷中,不应绝望,而应看到希望,保持内心的坚韧与乐观。刘禹锡以他的经历与文字,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六、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诗名 | 《二十三年弃置身》(原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作者 | 刘禹锡 |
朝代 | 唐代 |
创作背景 | 被贬23年后,与白居易相逢,抒发感慨 |
主旨 | 面对困境,保持豁达与希望 |
代表诗句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艺术特色 | 意象鲜明、对比强烈、情感真挚、哲理深刻 |
现实意义 | 鼓励人们在逆境中保持积极心态 |
如需进一步探讨该诗的历史影响或与其他作品的比较,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