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埋伏出自什么典故】“十面埋伏”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成语,常用于形容被重重包围、陷入困境的情境。它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还与古代战争策略密切相关。以下是对这一成语来源的详细总结。
一、成语出处及背景
“十面埋伏”最早来源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楚汉相争时期。具体来说,它与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之间的战役有关。在垓下之战中,刘邦联合韩信、彭越等将领,对项羽实施了围攻。此战中,刘邦采用“十面埋伏”的战术,将项羽团团包围,最终导致项羽兵败自刎。
因此,“十面埋伏”不仅是军事上的一个策略,也象征着被多方势力包围、无路可退的处境。
二、成语含义
| 词语 | 含义 |
| 十面 | 指四面八方、多个方向 |
| 埋伏 | 指隐藏兵力、设下陷阱 |
| 十面埋伏 | 形容被多方势力包围、难以突围的困境 |
三、相关历史事件
| 事件名称 | 时间 | 背景 | 结果 |
| 垓下之战 | 公元前202年 | 项羽被刘邦联合诸侯包围 | 项羽兵败自刎,楚汉战争结束 |
| 十面埋伏 | - | 刘邦采用多路夹击战术 | 项羽陷入绝境,最终失败 |
四、文化影响
“十面埋伏”不仅出现在历史记载中,还广泛应用于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例如:
- 琵琶曲《十面埋伏》:这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琵琶曲之一,描绘了垓下之战的激烈场面,是“十面埋伏”最经典的音乐表达。
- 戏曲与小说:如《三国演义》《史记》等作品中均有提及或引用这一典故。
五、现代用法
如今,“十面埋伏”常被用来比喻:
- 面对多方压力或敌人包围
- 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 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总结
“十面埋伏”源自楚汉战争中的垓下之战,是刘邦对项羽实施的包围战术。它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成为描述被多方包围、难以脱身的常用成语。通过了解其来源与演变,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