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原文及翻译注释】《石壕吏》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叙事诗,属于“三吏”之一(另外两篇为《新安吏》和《潼关吏》)。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宿石壕村时目睹的官吏抓丁场景,反映了战乱时期人民的苦难与社会的动荡。下面将对《石壕吏》的原文、翻译及注释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
一、
《石壕吏》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讲述了诗人在一个深夜被官吏强行带走一个老妇人的事件。诗中通过老妇人与官吏的对话,展现了战争带来的残酷现实,以及普通百姓在兵役制度下的无奈与悲惨命运。全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二、原文、翻译与注释表格
内容 | 原文 | 翻译 | 注释 |
1 |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 傍晚投宿到石壕村,官吏夜里来抓人。 | “暮投”:傍晚投宿;“石壕村”:地名;“吏”:官吏。 |
2 |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 老汉翻过墙逃走了,老妇出来查看。 | “逾墙走”:翻墙逃跑;“出门看”:出门口查看情况。 |
3 |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 官吏喊叫多么凶狠!老妇哭声多么凄苦! | “一何”:多么;“怒”“苦”:形容词,突出情绪强烈。 |
4 |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 听老妇上前诉说:“三个儿子去邺城守边。” | “致词”:陈述;“三男”:三个儿子;“邺城”:地名;“戍”:防守。 |
5 | 一男附书至,二男死于役。 | 一个儿子捎信回来,另外两个儿子死于军役。 | “附书”:捎信;“役”:兵役。 |
6 |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 活着的人只能苟且偷生,死去的人永远结束了! | “存者”:活着的人;“偷生”:勉强活下去;“长已矣”:永远完了。 |
7 |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 屋里再没有别人了,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 | “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
8 |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 (他的)儿媳还没离开,进出没有完整的裙子。 | “未去”:没走;“完裙”:完整的裙子,表示贫穷。 |
9 |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 老妇我虽然年老体弱,请求跟你们回官府去。 | “老妪”:老妇;“请从”:请求跟随。 |
10 |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 还能赶去河阳服役,还能准备早饭。 | “急应”:赶快去应征;“河阳”:地名;“晨炊”:早饭。 |
11 |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 夜深后说话声消失了,好像听到低声哭泣。 | “语声绝”:说话声停止;“幽咽”:低沉的哭泣声。 |
12 | 便欲就路去,顾反为谁嗔? | (我)打算马上上路,回头看看谁会生气? | “便欲”:就要;“就路”:上路;“顾反”:回头;“嗔”:责怪。 |
13 | 老人今又老,愁苦自难言。 | 老人如今更加衰老,忧愁痛苦难以言说。 | 表达诗人对老妇命运的同情。 |
14 | 但愿人长久,不辞辛苦艰。 | 只愿人们能长久平安,不怕辛苦艰难。 | 表达诗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
三、总结
《石壕吏》通过一个真实而悲惨的故事,揭示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杜甫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老妇一家的遭遇,表达了他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这首诗不仅是杜甫现实主义风格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如需进一步了解杜甫的其他作品或唐代历史背景,可继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