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共戴天成语解释】“不共戴天”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仇恨极深,无法和解。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敌人之间的仇恨,表示双方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甚至到了势不两立的地步。
该成语出自《左传·隐公四年》:“夫礼,始于谨夫妇,为父子,别婚姻,明君臣,以厚民性。”虽然原文中并未直接出现“不共戴天”,但后人根据历史事件和语义发展,将其引申为形容敌对关系的极端状态。
成语解析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不共戴天 |
拼音 | bù gòng dài tiān |
出处 | 《左传》(后世引申) |
释义 | 形容仇恨极深,不能共存于同一片天空之下,比喻敌对关系达到水火不容的程度。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强调敌我之间的深刻对立。 |
近义词 | 势不两立、仇深似海、誓不两立 |
反义词 | 和睦相处、相安无事、和平共处 |
例句 | 他与仇人不共戴天,誓死也要报仇雪恨。 |
成语使用场景
在日常生活中,“不共戴天”多用于描述政治斗争、家族恩怨、个人仇恨等情节,尤其适用于文学作品或历史叙述中,以增强情感表达的强烈程度。
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成语语气较为激烈,使用时应根据具体语境判断是否恰当,避免过度夸张。
总结
“不共戴天”是汉语中一个极具表现力的成语,表达了极其深刻的敌对情绪。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人际关系和道德观念的重视。在现代语言中,虽然使用频率不高,但在特定语境下仍能起到强烈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