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蜚短流长出处于哪里】“蜚短流长”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们在背后议论他人的是非、传播谣言或恶意中伤。这个成语虽然常见,但许多人对其出处并不清楚。本文将对“蜚短流长”的来源进行简要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其背景信息。
一、成语释义
“蜚短流长”原意是指小人制造谣言、散布流言蜚语,后来引申为在背后议论他人、传播不实消息的行为。该成语多用于批评那些喜欢搬弄是非、造谣生事的人。
二、成语出处
“蜚短流长”最早见于古代文献《左传》中的记载,但具体出处较为模糊。根据现代学者的研究和考证,“蜚短流长”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书·东方朔传》中,原文为:
>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不过,上述内容并非直接包含“蜚短流长”,而是后人将其与类似语境结合使用,逐渐形成了现在的表达方式。
更为准确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文章中,他在《与崔群书》中写道:
> “诽谤之徒,蜚短流长,莫不欲置吾于死地。”
由此可见,“蜚短流长”作为固定成语,至少在唐代已广泛使用。
三、成语演变与用法
项目 | 内容说明 |
出处 | 《汉书·东方朔传》、《与崔群书》(韩愈) |
初期含义 | 指小人散布谣言、挑拨离间 |
现代含义 | 形容背后议论他人、传播不实消息 |
使用场合 | 多用于批评他人搬弄是非、制造矛盾 |
近义词 | 背后议论、造谣生事、流言蜚语 |
反义词 | 公正直言、光明磊落 |
四、总结
“蜚短流长”这一成语源于古代文献,经过历史发展,逐渐成为形容人们背后议论、传播谣言的常用词汇。它不仅体现了古人对社会风气的关注,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无端指责和恶意中伤。
通过了解成语的来源和演变,我们不仅能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也能在实际交流中更加得体、理性地表达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