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庙堂之高则忧民出自哪首诗】“居庙堂之高则忧民”这句话,常被用来表达士大夫在高位时应心系百姓、关注民生的胸怀。但这句话并非出自某一首完整的古诗,而是源自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一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中,“居庙堂之高则忧民”是对该思想的提炼与概括。
一、
“居庙堂之高则忧民”这句话虽未直接出现在某一首古诗中,但其精神内核源于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这句话强调了士人或官员在身处高位时,应以天下为己任,关心百姓疾苦,体现了儒家“仁政”与“民本”思想的核心。
二、相关资料对比表
项目 | 内容 |
句子原文 | “居庙堂之高则忧民” |
出处 | 并非出自某一首古诗,而是对《岳阳楼记》中思想的概括 |
原文出处 | 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 |
原文句子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含义 | 表达士人或官员在高位时应心系百姓、忧国忧民的精神 |
文体 | 散文(《岳阳楼记》为散文名篇) |
作者 | 范仲淹(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
流行程度 | 高,常用于教育、演讲、文章中体现责任感和使命感 |
三、结语
虽然“居庙堂之高则忧民”不是一首诗中的原句,但它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士人责任的深刻理解。这一思想不仅影响了古代士大夫的价值观,也对现代社会中的公共责任意识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