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行不义必自毙指斥的对象是什么】“多行不义必自毙”是一句出自《左传》的经典成语,常用于批评那些作恶多端、最终自取灭亡的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多次做不义之事,终究会因为自己的行为而遭到失败或毁灭。
在历史和文学中,“多行不义必自毙”常被用来指斥那些道德败坏、滥用权力、欺压百姓的统治者或权贵。下面是对该成语指斥对象的总结与分析:
“多行不义必自毙”最早出自《左传·隐公元年》,原文为:“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这句话是郑庄公对共叔段的评价,共叔段作为郑庄公的弟弟,多次违礼越制,试图夺取王位,最终被郑庄公击败并流亡。因此,这句话最初指的是共叔段这种“多行不义”的人,最终因自己的行为而失败。
在后世的使用中,这一成语逐渐扩展到泛指一切作恶多端、违背道义的人,尤其是那些掌握权力却滥用职权、祸害百姓的统治者或官员。
指斥对象总结表:
指斥对象类型 | 具体表现 | 举例说明 | 原文出处 |
不义之人 | 多次做违背道德和法律的事 | 共叔段(郑庄公弟) | 《左传·隐公元年》 |
权贵/统治者 | 滥用权力、压迫百姓 |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中的暴君 | 《左传》等史书 |
腐败官员 | 贪污受贿、徇私舞弊 | 历代官场中的贪官污吏 | 古代文献及民间故事 |
恶势力 | 强横霸道、危害社会 | 地方豪强、恶霸 | 文学作品与民间传说 |
结语:
“多行不义必自毙”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种道德警示。它提醒人们,无论身处何种地位,若长期行不义之事,终将自食其果。在现代社会,这句话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可用于批评腐败、违法乱纪的行为,倡导正义与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