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这句话出自《礼记·大学》,意思是:一个人如果具备羞耻之心,就能够知道哪些事情是不该做的,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这句话强调了道德自律的重要性,尤其是“耻感”在个人行为中的引导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法律和制度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但真正能够让人自我约束的,往往是一种内在的道德意识,也就是“耻”。当一个人有了羞耻心,他就会在面对诱惑或错误选择时,产生内心的抗拒和自省,从而避免做出违背道德的事情。
“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强调的是人的道德自觉与自我约束能力。羞耻心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力量,它促使人们在面对不当行为时产生警觉和反思,从而做到“有所不为”。这种道德意识不仅有助于个人品德的修养,也能促进社会的整体和谐与进步。
表格对比说明
项目 | 内容说明 |
出处 | 《礼记·大学》 |
含义 | 有羞耻心的人,能够知道哪些事不能做 |
核心概念 | “耻”是道德自律的基础 |
作用 | 引导个人行为,避免做错事 |
现代意义 | 在缺乏外在约束的情况下,靠内在道德感维持行为规范 |
与法律关系 | 法律是外部约束,而“耻”是内部驱动 |
适用对象 | 所有人,尤其对青少年、管理者等具有教育意义 |
实践方式 | 培养道德认知、树立正确价值观、增强自我反省能力 |
通过理解“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我们不仅能更好地认识自身行为的边界,也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和正直。这种道德自觉,是每个人成长和立身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