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耗汉语大词典】“火耗”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多义性,常出现在历史、经济和法律语境中。根据《汉语大词典》的记载,“火耗”主要指古代官府在征收赋税时,因运输、损耗等原因额外收取的费用,也被称为“火耗银”。此外,在某些方言或特定语境下,“火耗”也可能有其他含义。以下是对“火耗”一词的详细总结与分类。
一、词语释义总结
词语 | 含义 | 出处/背景 | 用法示例 |
火耗 | 古代官府在征收赋税时,因运输、损耗等原因额外加征的费用 | 《汉语大词典》 | “州县火耗,每正赋一两,加耗一二钱。” |
火耗 | 指某种消耗或损失 | 一般用于比喻 | “这笔投资火耗太大,不值得。” |
火耗 | 在部分地区方言中,指火药燃烧后的残留物 | 地方民俗或军事术语 | “火耗未尽,余烬犹存。” |
二、词语来源与演变
“火耗”最早见于明清时期的文献,主要用于描述地方官吏在征收田赋时,以“火耗”为名向百姓多收银两。这种制度在清代尤为盛行,成为地方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然而,由于其随意性和不合理性,后来逐渐被废除或改革。
在现代汉语中,“火耗”已较少作为正式词汇使用,更多地出现在历史研究、文学作品或地方文化中。同时,它也被引申为“消耗”、“浪费”的象征意义。
三、相关词语对比
词语 | 含义 | 与“火耗”关系 |
正赋 | 官府按律令规定的赋税 | 火耗是在正赋基础上加征的额外费用 |
额外税 | 除正税以外的附加税费 | 火耗属于一种额外税 |
耗羡 | 与“火耗”类似,指官府在税收中加征的费用 | 火耗与耗羡常被混用 |
损耗 | 指物品或资源的减少 | 火耗有时也用来形容资源的损耗 |
四、结论
“火耗”作为一个具有历史背景的词汇,主要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中的财政制度与地方治理问题。在《汉语大词典》中,它被明确界定为一种“附加税”,并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时代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概念已逐渐淡出主流语言,但在学术研究和传统文化中仍具参考价值。
通过以上总结与表格对比,可以更清晰地理解“火耗”一词的多重含义及其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