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败俱伤意思两败俱伤的出处】“两败俱伤”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双方在争斗或竞争中都受到损失的情况。这个成语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在历史、文学和政治等领域也频繁出现。下面将从“两败俱伤”的意思和出处两个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两败俱伤的意思
“两败俱伤”字面意思是“双方都失败”,引申为:双方在争斗、竞争或对抗中,都没有取得胜利,反而都受到了伤害或损失。它强调的是“互不相让”导致的“双输局面”。
常见用法:
- 用于描述战争中的双方损失惨重。
- 用于比喻竞争者之间互相消耗,最终无人获利。
- 用于劝诫人们避免无谓的争执,追求共赢。
二、两败俱伤的出处
“两败俱伤”最早见于中国古代文献,尤其在《战国策》中有相关记载。其中最著名的一段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 “夫齐,万乘之国也,而以五战之地,与秦争强,此其势不能两立。故不如合而攻之,使秦人不得逞志,而齐亦得安。”
虽然这段文字并未直接使用“两败俱伤”这一成语,但其思想与“两败俱伤”高度契合。后来,“两败俱伤”逐渐演变为一个固定成语,广泛应用于各类语境中。
此外,在《史记》《资治通鉴》等历史典籍中,也有类似表达,如“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等,均与“两败俱伤”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总结对比表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两败俱伤 |
字面意思 | 双方都失败,都受到伤害 |
引申含义 | 争斗或竞争中双方都受损,没有赢家 |
常见用法 | 描述战争、竞争、人际冲突等导致双方受损的局面 |
出处 | 最早见于《战国策·齐策二》,后演变为常用成语 |
相关典故 | 如“两虎相争,必有一伤”、“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等 |
使用建议 | 多用于劝诫避免无谓争斗,倡导合作与共赢 |
四、结语
“两败俱伤”不仅是对现实斗争的一种形象描述,更是一种人生智慧。它提醒我们,在面对矛盾与冲突时,应寻求理性解决之道,而非一味对抗。只有懂得妥协与合作,才能实现真正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