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祭日是哪天】每年的12月13日,是中国人民缅怀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悼念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同胞的重要日子。这一天被定为“国家公祭日”,旨在铭记历史、珍惜和平、警示未来。以下是对“国家公祭日是哪天”的详细总结与说明。
一、国家公祭日的基本信息
项目 | 内容 |
公祭日名称 | 国家公祭日 |
设立时间 |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 |
纪念日期 | 每年12月13日 |
纪念对象 |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及所有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同胞 |
设立目的 |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警示未来 |
二、设立背景
2014年,中国正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国家公祭日”,这是对历史事件的郑重纪念,也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南京大屠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侵华战争中最为惨烈的暴行之一,造成了约30万中国平民和战俘的死亡。设立国家公祭日,不仅是对死难者的深切哀悼,更是对全民族的一次深刻教育。
三、公祭活动形式
国家公祭日当天,全国各地会举行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包括:
- 国家层面的公祭仪式: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庄重的悼念活动。
- 集体默哀:全国范围内组织民众在上午10:00进行一分钟的默哀。
- 主题展览与讲座:各地博物馆、学校等场所举办相关历史展览和讲座。
- 媒体宣传: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平台播放相关纪录片、新闻报道等。
四、意义与影响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不仅让全国人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的沉重与战争的残酷,也进一步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爱国主义精神。它提醒我们:和平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历史不能遗忘,更应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五、结语
“国家公祭日是哪天”这一问题的答案并不复杂,但背后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却深远而沉重。12月13日,不只是一个日期,更是一种责任与担当。让我们共同铭记这段历史,守护今天的和平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