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中秋苏轼的全诗】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词作在后世影响深远。其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他在中秋佳节所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虽然题目中常被误写为“水调歌头中秋苏轼的全诗”,但其真实标题应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以中秋明月为引,抒发了作者对人生、亲情和宇宙的深刻思考。
一、作品背景与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创作于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任职,正值中秋佳节,他思念远在济南的弟弟苏辙,写下此词。词中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更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整首词以问句开篇,引发读者对时间与人生的思考,随后描绘了中秋夜的景象,最后以豁达的心态收尾,体现出苏轼乐观洒脱的人生态度。
二、原文及注释
内容 | 解释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诗人举杯问天,感叹明月何时出现,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与好奇。 |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想象天上的宫殿,不知今夜是哪一年,体现对宇宙的神秘感。 |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想要飞向月亮,又担心那里太冷,表现出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在月下起舞,感受孤独,不如留在人间。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 月亮转动,照进窗户,使人难以入眠,渲染出静谧的夜晚氛围。 |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 月亮不该有怨恨,为何总在离别时圆满?表达对亲人分离的无奈。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人生总有聚散,月亮也有盈亏,这是自古以来的常态。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希望亲人平安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明月。 |
三、艺术特色总结
特点 | 描述 |
意境开阔 | 通过明月、天空等意象营造出辽阔的意境。 |
情感真挚 | 表达了对兄弟的思念之情,情感细腻动人。 |
语言优美 | 用词典雅,节奏流畅,富有音乐性。 |
哲理深刻 | 通过自然现象揭示人生哲理,耐人寻味。 |
思想豁达 | 最后以“但愿人长久”结尾,展现乐观精神。 |
四、结语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不仅是苏轼在中秋夜的情感抒发,更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经典之作。它融合了自然之美、人生感悟与深厚情谊,展现了苏轼超凡脱俗的文学才华与人生智慧。这首词至今仍被广泛传诵,成为中秋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