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下一句是什么】在学习古文或历史时,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经典语句,其中“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是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这句话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是描述诸葛亮年轻时自我期许、志向远大的一种表达方式。那么,“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的下一句是什么呢?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并通过与表格形式呈现答案。
一、原文出处与背景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的一段记载:
>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诸葛亮亲自在田地里耕种,喜欢吟诵《梁父吟》。他身高八尺(约合现代1.8米),常常把自己比作春秋时期的名相管仲和战国时期的名将乐毅,但当时的人并不认可他的这种自比。
二、下一句是什么?
根据原文内容,“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的下一句是:
> “时人莫之许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时的人没有谁认可他。”这反映了诸葛亮在年轻时虽然志向远大,但当时的世人并不理解他的抱负和才能。
三、总结与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原文句子 |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
下一句 | 时人莫之许也 |
出处 | 《三国志·诸葛亮传》 |
作者 | 陈寿(晋代史学家) |
释义 | 诸葛亮常自比于管仲、乐毅,但当时无人认可 |
背景 | 描述诸葛亮早年志向与处境 |
四、结语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不仅是对诸葛亮个人志向的描写,更是一种精神象征,表达了他对自身能力的高度自信与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而“时人莫之许也”则揭示了他在早期不被理解的处境,也为后来他成为一代名相埋下了伏笔。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不仅了解了这句话的下一句,还进一步认识了诸葛亮的历史形象和其背后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