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伽蓝记永宁寺原文及翻译】《洛阳伽蓝记》是北魏时期杨衒之撰写的一部佛教寺院志,记载了北魏都城洛阳的佛寺兴衰与历史变迁。其中,“永宁寺”是书中重点描写的一座著名佛寺,以其宏伟的建筑和宗教意义著称。本文将对《洛阳伽蓝记·永宁寺》一章进行原文摘录,并提供简要翻译,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容。
一、原文节选(《洛阳伽蓝记·永宁寺》)
> “永宁寺,太后胡氏所造也。……高九十余尺,窗牖金铺,朱漆栏楯,四面有塔,高三十丈,上安金刹,下有莲座,宝相庄严,神光赫奕。”
> “时人谓之‘九层浮图’,以象释迦牟尼之灵山。……其地势高敞,远望如云,故亦名‘云台’。”
> “又建七宝金轮,轮形如日,中置佛像,四面作菩萨形,金光灿烂,照耀百里。”
> “寺内僧众千余人,皆精修梵行,诵经礼佛,不辞劳苦。四方信众,皆来朝拜,香火不绝。”
二、翻译
> “永宁寺是由太后胡氏所建造的。……寺庙高九十多尺,窗户装饰着金饰,红色的漆柱,四周有塔,高三十丈,顶部设有金制的塔刹,底部有莲花座,佛像庄严,光芒四射。”
> “当时的人称之为‘九层佛塔’,象征释迦牟尼的灵山。……寺庙地势高旷,远远望去如同云朵,因此也被称为‘云台’。”
> “还建有七宝金轮,轮子形状如太阳,中间放置佛像,四面雕刻菩萨形象,金光闪闪,光辉可照百里之外。”
> “寺庙内有上千名僧人,都专心修行佛法,早晚诵经礼佛,不畏辛苦。四方的信徒纷纷前来朝拜,香火不断。”
三、总结与表格对比
| 内容 | 原文摘录 | 翻译 |
| 寺庙建造者 | 太后胡氏所造也 | 由太后胡氏所建造 |
| 寺庙高度 | 高九十余尺 | 高达九十多尺 |
| 建筑细节 | 窗牖金铺,朱漆栏楯,四面有塔,高三十丈,上安金刹 | 窗户装饰金饰,红漆柱子,四周有塔,高三十丈,顶部有金塔刹 |
| 寺庙别称 | 谓之‘九层浮图’,以象释迦牟尼之灵山 | 称为“九层佛塔”,象征释迦牟尼的灵山 |
| 地势特点 | 其地势高敞,远望如云 | 地势高旷,远看如云 |
| 佛塔装饰 | 建七宝金轮,轮形如日,中置佛像,四面作菩萨形 | 建有七宝金轮,形如太阳,中央放佛像,四面有菩萨像 |
| 寺内僧众 | 僧众千余人,皆精修梵行 | 有上千名僧人,专心修行佛法 |
| 信众情况 | 四方信众,皆来朝拜,香火不绝 | 四方信徒前来朝拜,香火不断 |
四、总结
《洛阳伽蓝记·永宁寺》不仅是一篇关于佛教建筑的记载,更是北魏时期社会文化、宗教信仰和建筑艺术的缩影。通过对永宁寺的描述,可以看出当时佛教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皇家对宗教的支持。同时,文中对建筑细节的刻画,也反映出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与审美追求。
通过原文与翻译的对照,读者可以更直观地理解这段文字所传达的历史信息与文化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