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木不仁的意思是什么】“麻木不仁”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对事物缺乏敏感或反应迟钝。这个成语不仅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广泛,也常出现在文学作品和正式写作中。下面将从词义、出处、用法以及常见搭配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词语解释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麻木不仁 |
| 拼音 | má mù bù rén |
| 字面意思 | 指身体失去知觉,无法感知疼痛或刺激;引申为对他人痛苦或外界变化漠不关心、无动于衷。 |
| 引申义 | 形容人对事情反应迟钝、缺乏同情心或责任感。 |
二、成语来源
“麻木不仁”最早出自《庄子·德充符》:“今汝饰之以仁义,而欲其生,是犹医者之疗疾,治而不愈,反伤其体。”虽然该句并非直接使用“麻木不仁”,但“麻木”一词早已有类似含义。
后来,“麻木不仁”作为固定成语,多用于描述人的心理状态,强调情感上的冷漠与理智上的迟钝。
三、用法及例句
| 用法 | 例句 |
| 用于形容人对他人苦难无动于衷 | 他看到流浪汉在街头乞讨,却视而不见,真是麻木不仁。 |
| 用于批评某人缺乏责任感 | 公司领导对员工的抱怨置若罔闻,显得极为麻木不仁。 |
| 用于描写某种现象或社会问题 | 这种麻木不仁的态度,让整个社会都失去了温度。 |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 类别 | 成语 |
| 近义词 | 无动于衷、冷眼旁观、漠不关心 |
| 反义词 | 热心肠、同理心、感同身受 |
五、注意事项
- “麻木不仁”一般用于贬义语境,带有批评意味。
- 不宜用于形容生理上的麻木(如因疾病导致的肢体麻木),应另选其他表达。
- 在正式写作中,应注意语境是否恰当,避免误用。
总结
“麻木不仁”是一个形象生动、意义明确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在情感或道德上的冷漠。理解它的含义和使用方式,有助于我们在写作和交流中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以上表格的整理,可以更加清晰地掌握这一成语的核心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