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成语故事】《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它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了大量生动的成语故事,这些成语至今仍被广泛使用,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
以下是对《史记》中部分成语故事的总结与归纳,以表格形式呈现,便于读者快速了解其出处、含义及现代用法。
| 成语 | 出处 | 原文摘录 | 含义 | 现代用法 |
| 一针见血 |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 “病有六不治,一曰气少,二曰形羸,三曰荣卫不足,四曰阴不足,五曰阳不足,六曰阴阳俱不足。” | 比喻说话或做事非常直接,能抓住问题的关键。 | 用于形容人说话直截了当,切中要害。 |
| 背水一战 | 《史记·淮阴侯列传》 | “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 比喻在无退路的情况下奋力一搏。 | 多用于形容在绝境中努力拼搏。 |
| 完璧归赵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秦王闻之,使人谓赵王曰:‘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 指将原物完好无损地归还给原主。 | 用于强调归还物品时保持原样。 |
| 望梅止渴 |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 “操蛇行,蛇惊,弃杖而走。”(注:此为后世演绎,实出自《世说新语》,但常被误认为出自《史记》) | 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 用于形容用幻想来缓解现实压力。 |
| 负荆请罪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表示认错赔礼,请求原谅。 | 用于形容主动认错并道歉的行为。 |
| 三顾茅庐 | 《史记·诸葛亮传》(注:实际出自《三国志》,但常被误认为出自《史记》) | “凡三往,乃见。” | 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或拜访。 | 多用于形容求贤若渴的态度。 |
| 四面楚歌 | 《史记·项羽本纪》 |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 比喻陷入孤立无援的处境。 | 用于形容被多方围攻或孤立的状态。 |
| 破釜沉舟 | 《史记·项羽本纪》 | “乃遣人告诸侯曰:‘吾悉发关中兵,收三河士,……破釜沉舟,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 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地行动。 | 多用于形容孤注一掷的决心。 |
| 鸿鹄之志 | 《史记·陈涉世家》 |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比喻远大的志向。 | 用于形容有抱负、有理想的人。 |
| 项庄舞剑 | 《史记·项羽本纪》 |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 比喻表面上做一件事,实际上另有目的。 | 用于形容表面友好,实则另有企图。 |
总结:
《史记》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文化与智慧的载体。其中的成语故事,不仅丰富了汉语表达,也承载着古人对人生、政治、道德等方面的深刻思考。通过这些成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古代人物的智慧与风骨,也能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
虽然部分成语的出处存在争议,但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的流传与应用,已使其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这些成语,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历史,提升语言修养,增强文化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