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丧邦汉语大词典】“一言丧邦”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经典成语,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年》。原句为:“一言而丧邦,有之乎?”意指一句话可以导致国家的灭亡。这个成语常用来警示人们言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政治、外交或公共事务中,一句不当的话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
在《汉语大词典》中,“一言丧邦”被解释为“一句话使国家灭亡”,强调语言的力量与责任。它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总结,也蕴含着深刻的道德和政治智慧。
一、成语释义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一言丧邦 |
| 出处 | 《左传·昭公二十年》 |
| 拼音 | yī yán sàng bāng |
| 释义 | 一句话导致国家灭亡,比喻言语不慎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
| 用法 | 多用于批评或警示,强调语言的影响力 |
| 近义词 | 言多必失、祸从口出 |
| 反义词 | 金口玉言、慎言谨行 |
二、成语来源与背景
“一言丧邦”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孔子在《论语》中也有类似的思想表达,如“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强调言行一致的重要性。这一思想在后世被不断传承与发展,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语言与权力关系的重要理念。
历史上,许多因言获罪的例子都印证了“一言丧邦”的现实意义。例如:
| 历史人物 | 事件描述 | 结果 |
| 周幽王 | 烽火戏诸侯,失信于民 | 国家衰败,被犬戎所灭 |
| 李斯 | 在秦始皇死后,因言语不当被赵高陷害 | 被迫自尽,家族覆灭 |
| 刘备 | 诸葛亮劝其谨慎,但刘备因一时冲动伐吴 | 被陆逊击败,夷陵惨败 |
这些例子说明,一个看似简单的言论,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影响国家命运。
三、现代意义与启示
在现代社会,“一言丧邦”不再仅限于政治领域,也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职场、媒体传播等方方面面。一句不恰当的发言,可能损害个人形象、企业声誉,甚至引发社会舆论危机。
因此,无论是公众人物还是普通人,都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做到“言而有信、言而有度”。
四、总结
“一言丧邦”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文化观念,提醒人们语言的力量不容小觑。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每一个人都应更加重视自己的表达方式,避免因言生祸,真正做到“慎言笃行”。
| 总结要点 | 内容 |
| 成语含义 | 一句话导致国家灭亡,强调语言的重要性 |
| 历史背景 | 春秋时期,《左传》记载,后被广泛引用 |
| 现代应用 | 不仅适用于政治,也适用于日常与职场 |
| 启示 | 言语需谨慎,避免因言生祸 |
| 文化价值 | 体现中华传统文化中“言重于行”的思想 |
通过了解“一言丧邦”这一成语,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也能在当下生活中更加理性地对待语言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