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余是什么意思】“三余”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最早出自《三国志·魏书·王肃传》中的一段话:“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如不入其室。……余尝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后来,“三余”被引申为“利用空闲时间学习”的意思。
在古代,人们将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认为冬天是农闲时节,适合读书;夜晚是休息时间,适合思考;还有雨天、阴天等非晴朗的日子,也被视为可以用来学习的时间。因此,“三余”指的是三种可以用来学习的空闲时间。
“三余”原意是指古代利用冬天、夜晚和雨天等空闲时间进行学习的观念。它强调了珍惜时间、勤于学习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三余”也可以理解为合理安排时间,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自我提升。
表格:三余的含义与应用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三国志·魏书·王肃传》 |
字面意思 | 三种空闲时间(冬、夜、雨) |
引申含义 | 利用空闲时间学习、提升自我 |
核心思想 | 珍惜时间,勤学不辍 |
现代应用 | 合理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或工作 |
文化意义 | 体现古人勤奋好学的精神风貌 |
通过了解“三余”的含义,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规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实现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