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伐的词语意思】“诛伐”是一个汉语词语,常用于古代文献和现代汉语中,表示对罪恶、叛乱或不义行为进行惩罚或讨伐。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下可能有不同的含义,但总体上都带有强烈的道德谴责或军事行动色彩。
以下是对“诛伐”一词的详细解释与用法总结:
一、词语解释
词语 | 含义 | 出处/示例 |
诛伐 | 指对有罪之人或叛逆者进行惩罚或讨伐 | 《左传》:“君行令,臣奉职,诛伐不义。” |
诛 | 杀戮、惩罚 | 《尚书》:“天命靡常,惟德是辅;无道者,天命将予。” |
伐 | 讨伐、征讨 | 《孟子》:“诛其君,吊其民,如时雨降。” |
二、词语结构分析
- “诛”:本义为杀,引申为惩罚、责备。
- “伐”:本义为砍伐,引申为攻击、讨伐。
两者结合,“诛伐”更强调对不义之人的严厉惩罚或军事上的征讨。
三、常见用法及语境
语境 | 用法示例 | 说明 |
古代战争 |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 此处虽未直接使用“诛伐”,但表达对敌人的讨伐之意。 |
道德谴责 | “此贼不诛,何以平民?” | 表达对邪恶势力的强烈谴责。 |
文学作品 | “诛伐暴君,以安百姓。” | 常见于历史小说或古文叙述中。 |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词语 |
近义词 | 讨伐、惩戒、惩治、镇压 |
反义词 | 宽恕、安抚、宽容、赦免 |
五、总结
“诛伐”一词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道德色彩,常用于描述对不义之人的惩罚或对叛乱者的讨伐。它不仅是一个动词性短语,也承载了古代社会对秩序与正义的追求。在现代汉语中,虽然使用频率有所下降,但在正式写作或文学作品中仍具重要意义。
结语:理解“诛伐”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古代文献中的道德立场与政治话语,同时也为现代语言的运用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