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言不逊成语典故】“出言不逊”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意思是说话态度傲慢、言语粗鲁,缺乏礼貌。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说话时态度恶劣,不尊重他人,带有明显的挑衅或侮辱意味。
该成语出自《三国志·魏书·王朗传》:“太祖(曹操)性忌,而朗(王朗)为人宽,不能忍,故以此见贬,后遂失势。及文帝(曹丕)即位,朗为尚书,出言不逊,遂被黜。”这段记载中,“出言不逊”用来形容王朗在朝廷上说话不谦逊,态度傲慢,最终遭到贬斥。
成语详解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出言不逊 |
拼音 | chū yán bù xùn |
释义 | 说话态度傲慢、言语粗鲁,不尊重他人 |
出处 | 《三国志·魏书·王朗传》 |
用法 | 作谓语、定语;多用于批评别人 |
近义词 | 咬牙切齿、恶语相加、狂言无忌 |
反义词 | 谦虚有礼、言辞温和、恭敬有加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描述人说话不礼貌、态度恶劣的情况 |
典故背景
“出言不逊”最早出现在《三国志》中,讲述的是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王朗的故事。王朗是东汉末年的名士,后来在曹魏政权中担任要职。他性格宽厚,但因为不善于权谋,最终在政治斗争中失势。到了曹丕即位后,王朗再次被启用,但他却因“出言不逊”而遭到贬谪。
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官场的复杂性和对言辞的严格要求。一个官员如果在朝堂上说话不恭,不仅会影响自己的仕途,还可能引发更大的政治风波。
现代应用
在现代生活中,“出言不逊”常用于批评那些在公共场合或私人交往中言语粗鲁、不讲礼貌的人。无论是职场、家庭还是社交场合,保持良好的沟通方式和语言礼仪都是十分重要的。
总结
“出言不逊”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行为态度的体现。它提醒我们在与人交往时,应注重言辞的得体与尊重,避免因一时情绪失控而造成不必要的冲突和误解。通过了解其历史背景和使用场景,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这一成语,提升自身的语言素养和人际沟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