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中史思明的个人资料】安史之乱是唐朝中期发生的一场大规模叛乱,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共同发动,对唐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造成了深远影响。其中,史思明作为安禄山的重要部将,在叛乱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本文将从史思明的出身、生平经历、主要活动及其历史评价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其关键信息。
一、史思明生平概述
史思明(?—757年),原名窣干,又作史思明,是突厥人后裔,后来被安禄山收为养子,成为安史叛军的核心人物之一。他早年投靠安禄山,因勇猛善战而受到重用。在安禄山死后,他继承其势力,与安庆绪争夺权力,最终称帝,建立“大燕”政权,与唐朝廷长期对抗。
史思明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一定成就,但性格多疑、残暴,最终被其子史朝义所杀,标志着安史之乱的逐渐走向尾声。
二、史思明个人资料总结
项目 | 内容 |
姓名 | 史思明(原名窣干) |
出生时间 | 约公元694年(具体不详) |
死亡时间 | 公元757年 |
民族 | 突厥人后裔 |
身份 | 安史叛军首领之一,曾建立“大燕”政权 |
主要事迹 | 投靠安禄山,参与安史之乱;安禄山死后自立为帝;与唐军多次交战;最终被其子史朝义所杀 |
性格特点 | 多疑、残暴、好战 |
历史评价 | 作为叛乱核心人物之一,对唐朝造成重大打击;虽有军事才能,但缺乏政治远见 |
三、史思明在安史之乱中的作用
1. 早期追随安禄山:史思明早年加入安禄山麾下,因其勇猛和忠诚,迅速获得信任,成为安禄山的重要助手。
2. 参与起兵:755年,安禄山起兵反唐,史思明率军南下,攻占洛阳,成为叛军主力之一。
3. 安禄山死后自立:757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史思明趁机夺取权力,自称“大燕皇帝”,与唐廷对立。
4. 与唐军反复交战:史思明在河北一带与唐军多次激战,一度占据优势,但最终因内部矛盾和战略失误而失败。
5. 被子所杀:757年,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所杀,叛军势力随之瓦解,安史之乱逐渐结束。
四、总结
史思明是安史之乱中不可忽视的关键人物,他的崛起与死亡直接关系到这场叛乱的进程。尽管他在军事上表现出色,但由于性格缺陷和政治决策失误,最终未能实现长久的统治。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命运的缩影,也反映了唐朝中期社会动荡与中央权威衰落的现实。
如需进一步了解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或相关人物,可参考《旧唐书》《新唐书》及《资治通鉴》等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