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柱信原文及译文】“抱柱信”是一个源自《庄子·盗跖》的典故,讲述的是一个人因坚守承诺而最终牺牲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古人对诚信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儒家思想中“信”的重要性。下面将从原文、译文以及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原文
> 《庄子·盗跖》节选:
> “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而死。”
二、译文
> 尾生与一位女子约定在桥下相见,女子没有来,洪水却来了,他不愿离开,抱着桥柱而死。
三、
“抱柱信”讲的是尾生为了遵守与女子的约定,即使面对生命危险也不违背诺言,最终选择以身殉信。这个故事虽然带有悲剧色彩,但却深刻地表达了“信”在古代社会中的崇高地位。它不仅是个人品德的体现,也是社会信任的基础。
四、原文与译文对照表
项目 | 内容 |
原文 | 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而死。 |
译文 | 尾生与一位女子约定在桥下相见,女子没有来,洪水却来了,他不愿离开,抱着桥柱而死。 |
出处 | 《庄子·盗跖》 |
主题 | 诚信、守约、牺牲精神 |
含义 | 强调人应信守承诺,即使付出生命代价也在所不惜。 |
文化意义 | 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信”的重视,是儒家思想中“仁义礼智信”之一的重要体现。 |
五、延伸思考
“抱柱信”虽为古代故事,但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面对诱惑或困难时,仍应坚持原则与承诺。当然,现代人更强调“智慧”与“理性”,并非所有承诺都值得以生命去换取。因此,我们在学习古人精神的同时,也要学会权衡与判断,做到“信而不愚”。
结语:
“抱柱信”不仅是一个历史故事,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让我们明白,诚信是立身之本,是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信任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