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不窥园的典故】“目不窥园”是一个源自古代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人专心致志、埋头苦读,甚至到了连窗外的景象都不愿多看一眼的程度。这个成语背后有着一段历史故事,体现了古人对学问的执着与专注。
一、典故来源
“目不窥园”最早出自《汉书·董仲舒传》。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年轻时非常勤奋好学,为了专心研究经典,常常闭门不出,甚至连庭院中的花草树木都无暇顾及,因此被称为“目不窥园”。
据记载,董仲舒在学习期间,曾三年未出书房,即使家人多次劝他出门散心,他也坚持继续读书。这种全神贯注、废寝忘食的精神,被后人所敬仰,并逐渐演变为一个成语。
二、成语释义
词语 | 含义 |
目 | 眼睛 |
不窥 | 不看 |
园 | 庭院、外面的世界 |
目不窥园 | 形容人专心致志于学习或工作,连外面的事物都不愿多看一眼 |
三、成语用法
- 用于形容学习态度:如“他在备考期间目不窥园,最终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 用于形容专注工作:如“这位工程师目不窥园地研究项目,终于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四、延伸理解
虽然“目不窥园”强调的是专注和刻苦,但现代人也常借此提醒自己,在追求目标的同时,也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沉迷而忽视生活其他方面。毕竟,真正的成功不仅需要努力,也需要平衡与智慧。
五、总结
“目不窥园”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代表了古人对知识的渴望与尊重,也提醒我们,在当今信息纷杂的时代,保持专注与毅力尤为重要。然而,我们也应从中领悟到:专注固然重要,但适度放松与观察外界,同样有助于成长与进步。
项目 | 内容 |
典故出处 | 《汉书·董仲舒传》 |
成语含义 | 专心致志,不关注外界 |
历史人物 | 董仲舒 |
现代启示 | 专注与平衡并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