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学的古诗蝉】《蝉》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首经典古诗,出自唐代诗人虞世南之手。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描写蝉的形态和鸣声,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追求。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这首诗不仅有助于提升古诗阅读能力,还能培养他们对自然和品德的思考。
一、诗歌
《蝉》全诗如下:
> 垂緌饮清露,
> 流响出疏桐。
> 居高声自远,
> 非是藉秋风。
这首诗描绘了蝉在高处鸣叫的情景,表面上写的是蝉的生活习性,实则借物抒怀,表达了诗人对高尚人格的赞美。诗中“垂緌”指的是蝉的触须,“饮清露”象征着清廉高洁;“流响出疏桐”说明蝉的声音从高大的梧桐树上发出;“居高声自远”则寓意人如果品德高尚,名声自然远扬;最后一句“非是藉秋风”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声望并非依靠外力。
二、知识点整理(表格形式)
项目 | 内容 |
诗名 | 蝉 |
作者 | 虞世南(唐代) |
体裁 | 五言绝句 |
诗句 |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
主题 | 借物喻人,表达高洁品格 |
赏析重点 | “垂緌”“清露”象征清廉;“居高声自远”寓意品德高尚者自然受人敬重 |
学习目标 | 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情感,学习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
三、教学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这首诗:
1. 朗读与背诵:通过反复朗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图文结合:展示蝉的图片或动画,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垂緌”“疏桐”等意象。
3. 联系生活: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人或事体现了“居高声自远”的精神。
4. 拓展延伸:可以推荐其他咏物诗,如《咏鹅》《咏柳》等,增强学生的古诗积累。
通过学习《蝉》,孩子们不仅能感受到古诗的魅力,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首诗虽短,却蕴含深意,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篇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