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附子甘草汤原文】一、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由东汉医家张仲景所著,记载了多种方剂及其适应症。其中,“麻黄附子甘草汤”是治疗少阴病兼有表证的典型方剂,适用于阳气不足而外感风寒的情况。该方以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阳散寒,甘草调和诸药,三者配伍,共奏温阳解表之效。
此方在临床中常用于治疗畏寒、发热、无汗、脉沉等症,尤其适用于体质虚弱、阳气不足之人感受风寒时使用。由于其药性较为峻烈,使用时需注意辨证施治,避免误用导致不良反应。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方名 | 麻黄附子甘草汤 |
| 出处 | 《伤寒论》 |
| 组成 | 麻黄(去节) 3两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 1枚 甘草(炙) 2两 |
| 功效 | 温阳解表,助阳益气,驱寒除湿 |
| 主治 | 少阴病,恶寒,身体疼痛,无汗,脉沉迟 |
| 用法 | 水煎服,分三次温服 |
| 禁忌 | 阳盛实热证禁用;孕妇慎用 |
| 注意事项 | 本方药力较强,应根据患者体质调整剂量,避免过量 |
| 临床应用 | 多用于体虚受寒、关节疼痛、慢性疲劳等属阳虚外感者 |
| 药理作用 | 麻黄解表发汗;附子温肾阳,增强机体抗寒能力;甘草调和诸药,缓急止痛 |
三、结语
麻黄附子甘草汤作为《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体现了中医“扶正祛邪”的治疗思想。其组方严谨,配伍精当,对于特定病症具有显著疗效。但使用时必须辨证准确,不可盲目套用。在现代临床中,该方仍被广泛应用于阳虚型外感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