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色俱厉的成语意思及歇后语】“声色俱厉”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人在说话或表达时语气严厉、态度强硬。它不仅体现了语言上的严厉,还包含了神情上的严肃,因此在文学作品和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及其相关的文化背景,以下将从成语解释、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以及相关的歇后语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便于查阅和理解。
一、成语解释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声色俱厉 |
| 拼音 | shēng sè jù lì |
| 释义 | 声音和脸色都显得非常严厉,形容人说话时态度强硬、语气严厉。 |
| 出处 | 《晋书·王导传》:“导性宽厚,每遇事,必先自责,未尝有声色俱厉之辞。” |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在批评、训斥他人时的态度,带有强烈的威严感。 |
| 近义词 | 严词厉色、声如洪钟、怒发冲冠 |
| 反义词 | 和颜悦色、温言细语、柔声细语 |
二、相关歇后语
歇后语是中国民间流传的一种幽默语言形式,通常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是比喻或形象化的描述,后半部分则是点明寓意的解释。以下是与“声色俱厉”相关的几个歇后语:
| 歇后语 | 解释 |
| 老师训学生 —— 声色俱厉 | 形容老师在教育学生时语气严厉、态度严肃。 |
| 父亲骂儿子 —— 声色俱厉 | 表示父亲在责备孩子时语气非常严厉。 |
| 公鸡打鸣 —— 声色俱厉 | 用来形容声音大而严厉,类似公鸡打鸣的响亮和气势。 |
| 雷公发怒 —— 声色俱厉 | 比喻像雷公一样愤怒时,声音和表情都非常严厉。 |
三、总结
“声色俱厉”这一成语不仅表达了语言上的严厉,更强调了态度上的严肃,常用于描述人在面对问题或错误时所表现出的强烈反应。通过了解其出处、用法、近义词、反义词以及相关的歇后语,可以更全面地掌握这一成语的文化内涵和实际应用。
在日常交流中,合理运用这类成语,不仅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还能让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同时,歇后语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为成语的学习和记忆提供了趣味性的帮助。
结语:
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而歇后语则是民间智慧的结晶。“声色俱厉”不仅是对语言和态度的描写,更是对情绪和氛围的精准捕捉。掌握这些表达方式,有助于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准确地传达情感与意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