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朦胧诗】“朦胧诗”是中国现代诗歌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它在思想解放和文化复苏的背景下产生,打破了传统诗歌的表达方式,强调个人情感、哲理思考与象征手法的运用,具有较强的隐喻性和开放性。由于其语言含蓄、意象复杂,常被读者认为“朦胧”,因此得名。
一、
“朦胧诗”是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在中国文坛兴起的一种新诗风潮,代表诗人有舒婷、顾城、北岛、江河等。该诗派突破了传统诗歌的叙事性与直白表达,注重个体体验、内心世界和哲学思考,常用象征、隐喻、意象等手法进行创作。其作品语言新颖、风格独特,对后来的中国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朦胧诗虽然在形式上较为抽象,但其核心是对人性、社会、历史的深刻反思。尽管一度受到争议,但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名称 | 朦胧诗 |
| 时间 | 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 |
| 代表诗人 | 舒婷、顾城、北岛、江河、艾青(早期)等 |
| 特点 | 1. 强调个人情感与内心体验 2. 多用象征、隐喻、意象 3. 语言含蓄、风格多样 4. 具有哲理性与开放性 |
| 背景 | 文革结束后,思想解放,文化复苏,诗歌走向多元化 |
| 影响 | 打破传统诗歌模式,推动现代诗歌发展,影响后世文学创作 |
| 争议 | 因语言抽象、意象复杂,曾被部分读者认为“难懂”或“晦涩” |
结语:
“朦胧诗”不仅是诗歌艺术的一次革新,更是时代精神的反映。它以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