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云翻墨未遮山】“黑云翻墨未遮山”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诗为:
>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这句诗描绘了夏日骤雨来临前的壮观景象,既有自然的磅礴气势,又蕴含着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锐观察与诗意表达。
一、
“黑云翻墨未遮山”是整首诗的开头,形象地刻画了乌云密布、大雨将至的场景。诗人用“黑云翻墨”形容乌云像打翻的墨汁一样浓重,而“未遮山”则说明虽然乌云已经压顶,但尚未完全遮住远处的山峦,显示出一种动态的视觉效果。
这一句不仅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也暗示了自然界的瞬息万变,为后文的骤雨和风雨过后晴朗的湖面做了铺垫。整首诗通过对天气变化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豁达的心境。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诗句出处 |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
原句 | 黑云翻墨未遮山 |
作者 | 苏轼(北宋) |
诗体 | 七言绝句 |
诗句含义 | 描写乌云密布但未完全遮住山峰的景象,展现自然的变化之美 |
修辞手法 | 比喻(“黑云翻墨”)、拟人(“未遮山”) |
风格特点 | 简洁生动、画面感强 |
情感基调 | 自然之美、豁达心境 |
后文衔接 | 白雨跳珠、卷地风来、水如天,形成鲜明对比 |
文化意义 | 体现宋诗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捕捉与审美追求 |
三、结语
“黑云翻墨未遮山”虽仅一句,却蕴含丰富的意象与情感,展现了苏轼诗歌中特有的观察力与艺术表现力。它不仅是自然景象的写照,更是一种心灵的映射,体现了古人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与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