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贫困县后扶贫重点放在哪里】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2020年底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标志着我国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然而,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总体要求下,扶贫工作的重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那么,取消贫困县后,扶贫的重点究竟放在哪里?
一、
取消贫困县后,扶贫工作的重点从“消除绝对贫困”转向“防止返贫和乡村振兴”。这一阶段的扶贫更加注重巩固脱贫成果、提升发展质量、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主要方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防止返贫动态监测与帮扶
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进行精准识别和动态管理,确保及时发现并解决返贫问题。
2. 持续强化产业和就业帮扶
扶持产业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化,增强内生动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就业能力,拓宽增收渠道。
3. 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提升教育、医疗、交通、水利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增强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4.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将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实现。
5. 加强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
持续发挥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的帮扶作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6. 优化政策体系和资金使用效率
调整扶贫政策,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资源向最需要的地方倾斜。
二、扶贫重点对比表
阶段 | 扶贫目标 | 工作重点 | 政策支持 |
脱贫攻坚期 | 消除绝对贫困 | 攻坚薄弱环节,确保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 明确扶贫对象,集中资源攻坚 |
摘帽后过渡期 | 防止返贫,巩固成果 | 动态监测、产业就业扶持、基础建设完善 | 延续政策,强化帮扶机制 |
乡村振兴阶段 | 全面振兴乡村,实现共同富裕 | 推动产业发展、人才培育、生态保护、文化振兴 | 政策融合,统筹城乡发展 |
三、结语
取消贫困县并不意味着扶贫工作的结束,而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未来的扶贫工作将更加注重长效机制的建立,强调可持续性和系统性。只有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才能真正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推动全体人民迈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