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信而不立的下句是什么】“人无信而不立”是一句广为流传的古语,出自《论语·颜渊》。这句话强调了诚信在个人品德和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那么,“人无信而不立”的下一句是什么呢?本文将对此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知识点。
一、
“人无信而不立”出自《论语·颜渊》,原文为:“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这段话的大意是:子贡问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要“足食、足兵、民信”。如果必须舍弃其中一项,先去“兵”;再舍弃一项,就去“食”,因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也就是说,没有百姓的信任,国家就无法稳固。
因此,“人无信而不立”这句话的核心含义是: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而其下一句是:“民无信不立”,意思是:百姓如果没有信任,国家也无法存在。
二、关键信息对照表
项目 | 内容说明 |
出处 | 《论语·颜渊》 |
原文句子 |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民无信不立。’” |
上句 | “人无信而不立” |
下句 | “民无信不立” |
含义 | 人若无诚信,无法立足;民若无信任,国家难以稳固。 |
引申意义 | 强调诚信是立身处世和治国理政的根本。 |
现代应用 | 在现代社会中,诚信被视为个人信誉和社会秩序的基础,影响人际关系与事业发展。 |
三、结语
“人无信而不立”的下一句是“民无信不立”,这两句话共同表达了诚信在个人与国家层面的重要性。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诚信都是维系社会关系和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石。理解并践行这一道理,有助于我们在生活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工作中赢得他人的信任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