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不释卷的故事】“手不释卷”是一个源自古代的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勤奋好学、专心致志地读书。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吕蒙,他是三国时期东吴的重要将领,原本并不擅长文墨,后来在孙权的劝导下开始发奋学习,最终成为一位有才略的将军。
一、故事背景
在三国时期,吕蒙是东吴的一名武将,以勇猛著称,但文化水平不高。一次,孙权对他说:“你现在身居要职,不能只靠武力,也应多读点书,提升自己的修养。”吕蒙起初觉得读书无用,但经过孙权的劝说,他开始认真读书,日积月累,学问大增。
二、故事发展
吕蒙不仅自己勤奋学习,还带动身边的将士一起读书。他常常废寝忘食,手不释卷,因此被后人传为佳话。后来,他不仅在军事上有所建树,在政治和文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成为一代名将。
三、故事意义
“手不释卷”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习没有早晚之分,只要肯下功夫,就一定能取得进步。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应该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出处 |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
| 主要人物 | 吕蒙、孙权 |
| 故事背景 | 吕蒙原本不喜读书,后经孙权劝导开始学习 |
| 故事发展 | 吕蒙发奋读书,终成有才之将 |
| 成语含义 | 形容勤奋读书,不放下书本 |
| 现代启示 | 学习不分早晚,坚持努力方能成功 |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学习不仅是一种能力的提升,更是一种态度的体现。吕蒙从一个武将成长为一位文武双全的将领,正是因为他坚持不懈、手不释卷的精神。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