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它与“英雄史观”相对立,主张历史是由广大劳动人民的实践活动推动的,而不是由个别杰出人物或统治阶级单独决定的。
一、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不是由少数英雄或统治者所主导,而是由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活动和阶级斗争所推动的。这一观点强调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并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上的每一次重大变革,如社会制度的更替、政治体制的改革、思想文化的进步等,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推动。因此,在分析历史时,应从人民群众的立场出发,关注他们的利益、需求和斗争。
此外,马克思主义也指出,虽然个人在历史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但他们的行为和影响始终受到社会条件和阶级结构的制约。因此,不能将历史简单归因于个别英雄人物,而应看到背后更广泛的社会动力。
二、表格形式展示
内容点 | 说明 |
定义 | 群众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发展的基本观点,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核心思想 | 历史是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推动的,而非由少数英雄人物决定。 |
与英雄史观对比 | 英雄史观认为历史由少数杰出人物决定;群众史观则认为历史由广大人民决定。 |
理论基础 | 唯物史观,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
历史主体 |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 |
个人与历史的关系 | 个人的作用受制于社会条件和阶级结构,不能脱离群众孤立发挥作用。 |
现实意义 | 强调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推动社会进步和公平正义。 |
通过以上总结与表格,可以清晰理解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基本内涵及其在历史研究和实践中的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