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犬不宁是什么意思】“鸡犬不宁”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地方或家庭非常混乱、吵闹,连鸡和狗都无法安宁。这个成语通常带有贬义,多用于描述因为某些原因导致的喧闹、不安定的状态。
一、成语释义
词语 | 含义 |
鸡犬 | 泛指家禽家畜,象征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事物 |
不宁 | 指不安、不平静 |
整体含义:
“鸡犬不宁”原意是连鸡和狗都不能安静,比喻家里或周围环境非常混乱、吵闹,让人无法安宁。
二、成语来源
“鸡犬不宁”最早出自《左传·昭公七年》:“夫子之言,如风过耳,何足为怪?鸡犬不宁,吾其与之俱亡。”
后来在历代文学作品中广泛使用,成为形容混乱局面的常用表达。
三、用法与例句
用法 | 说明 |
作谓语 | 表示某地或某人处于混乱状态 |
作宾语 | 描述某种现象或情况 |
常用于书面语 | 多见于文学、新闻、评论等场合 |
例句:
- 这个小区最近施工不断,真是鸡犬不宁。
- 家里孩子哭闹不停,搞得父母鸡犬不宁。
- 他一回来,家里就鸡犬不宁,大家都很烦。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词语 |
近义词 | 乱七八糟、乌烟瘴气、不得安宁 |
反义词 | 安然无恙、风平浪静、井然有序 |
五、常见误用
1. 误用为褒义词:
“鸡犬不宁”是贬义词,不能用于形容热闹、欢乐的场景。
2. 误用为“鸡犬相闻”:
“鸡犬相闻”是指邻里之间关系密切,可以听到鸡鸣狗叫,是中性或略带褒义的成语,与“鸡犬不宁”意义不同。
六、总结
“鸡犬不宁”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用来形容因某种原因导致的混乱、吵闹状态。它不仅适用于家庭生活,也常用于描述社会、政治等领域的动荡局势。正确理解和使用这一成语,有助于更准确地表达语言内容。
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鸡犬不宁 |
含义 | 形容环境或家庭非常混乱、吵闹 |
出处 | 《左传·昭公七年》 |
用法 | 作谓语、宾语,多用于书面语 |
例句 | “家里孩子哭闹不停,搞得父母鸡犬不宁。” |
近义词 | 乱七八糟、乌烟瘴气 |
反义词 | 风平浪静、井然有序 |
注意事项 | 褒贬义明确,不可误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