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退失据出处于哪里】“进退失据”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于形容人在面对选择时,既无法前进也无法后退,陷入两难的境地。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文献,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那么,“进退失据”究竟出自何处?它的含义又是什么?
一、成语出处
根据现有史料,“进退失据”最早见于《后汉书·王符传》。原文如下:
> “进退失据,不能自持。”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行动上进退无措,无法保持自我,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该成语更早的出处可能与《左传》或《战国策》有关,但在正史中较为明确的记载仍以《后汉书》为最早。
二、成语含义
“进退失据”指的是一个人在面临决策时,由于缺乏明确的方向或判断力,导致无法做出合理的选择,从而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
常见使用场景包括:
- 在人生重大抉择面前犹豫不决;
- 在职场或人际关系中左右为难;
- 在战略规划中缺乏清晰思路。
三、总结与表格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进退失据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 |
原文出处 | “进退失据,不能自持。” |
含义 | 指在行动或决策中进退无措,无法做出合理选择,陷入两难境地。 |
使用场景 | 人生抉择、职场矛盾、战略迷茫等 |
文化背景 | 古代士人对人生方向与行为准则的思考 |
现代应用 | 描述现代人在复杂环境中的心理状态 |
四、结语
“进退失据”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人生状态的写照。它提醒我们在面对选择时,需要有清晰的判断力和坚定的信念,才能避免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都需要在不断探索中找到自己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