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肠套叠】婴儿肠套叠是一种常见的儿科急症,指肠道的一部分滑入相邻的另一部分,形成类似“套筒”的结构,常见于2个月至2岁之间的婴幼儿。该病发作突然,症状明显,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肠坏死、穿孔等严重后果。以下是对婴儿肠套叠的总结与分析。
一、疾病概述
项目 | 内容 |
疾病名称 | 婴儿肠套叠 |
发病年龄 | 多见于2个月至2岁婴幼儿 |
病因 | 不明,可能与病毒感染、肠道蠕动异常、饮食变化有关 |
发病机制 | 肠道某段因某种原因(如肿块、炎症)而发生蠕动,导致一段肠管套入另一段内 |
常见部位 | 回盲部(小肠与大肠交界处)最为常见 |
二、典型临床表现
症状 | 描述 |
阵发性腹痛 | 患儿表现为突发性哭闹,持续几分钟后缓解,反复发作 |
呕吐 | 初期为胃内容物,后期可出现胆汁或粪便样呕吐 |
血便 | 可见果酱样血便,是典型表现之一 |
腹部包块 | 医生触诊时可在右上腹摸到腊肠样肿块 |
全身状况 | 患儿精神萎靡、面色苍白、脱水等 |
三、诊断方法
方法 | 说明 |
体格检查 | 通过腹部触诊发现包块及压痛 |
超声检查 | 最常用、无创、准确率高,可明确肠套叠位置和程度 |
X线检查 | 可见肠梗阻征象,但不如超声敏感 |
CT检查 | 在复杂病例中使用,有助于判断是否有肠坏死 |
四、治疗方法
治疗方式 | 说明 |
非手术治疗(空气灌肠) | 适用于早期、无肠坏死迹象的患儿,通过X线引导下注入空气使肠管复位 |
手术治疗 | 若非手术失败、怀疑有肠坏死或穿孔,需进行开腹手术复位或切除病变肠段 |
术后护理 | 包括禁食、补液、抗感染及密切观察并发症 |
五、预后与预防
项目 | 内容 |
预后 | 早期诊断和治疗者预后良好;延误治疗可导致肠坏死、中毒性休克甚至死亡 |
预防 | 尽量避免诱发因素,如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毒感染、及时处理肠道疾病 |
六、注意事项
- 家长应密切观察婴儿的排便、呕吐、哭闹等情况。
- 若怀疑肠套叠,应尽快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 本病虽多发于婴幼儿,但成年人也可能发生,需引起重视。
结语:
婴儿肠套叠虽然发病急、进展快,但只要及时发现并采取正确治疗措施,大多数患儿都能顺利康复。家长应提高警惕,了解相关知识,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