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巢之下岂有完卵意思】一、
“倾巢之下,岂有完卵”是一句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常用来比喻在整体遭遇重大变故或毁灭时,个体也难以独善其身。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当一个整体(如家族、组织、国家)崩溃时,其中的成员或附属物也难以保全。
该成语最早见于《后汉书·王符传》,原文为:“倾巢之下,岂有完卵?”意思是:如果鸟巢被倾覆,那么蛋还能完好无损吗?它强调的是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灾难来临时的连带影响。
在现代语境中,“倾巢之下,岂有完卵”多用于描述集体与个体的关系,强调在大环境发生剧变时,个人往往无法独立幸免。比如在企业倒闭、战争爆发、政策变动等情况下,个体的生存和发展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倾巢之下,岂有完卵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 |
字面意思 | 鸟巢倾倒,蛋还能完整吗? |
引申含义 | 整体崩溃,个体难逃厄运;强调事物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
使用场景 | 描述集体与个体的关系、灾难性事件中的连带影响 |
现代应用 | 企业危机、政策变化、社会动荡等情境中 |
类似表达 |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同舟共济”、“唇亡齿寒” |
适用对象 | 个人、企业、组织、国家等 |
情感色彩 | 警示、悲观、无奈 |
语言风格 | 古典、文言、简洁有力 |
三、结语
“倾巢之下,岂有完卵”不仅是一个富有哲理的成语,更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思。它提醒人们,在面对重大变革或灾难时,个体的命运往往与整体紧密相连。因此,关注大局、增强自身抗风险能力,是应对不确定性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