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刹海市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罗刹海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中的一篇寓言故事,通过奇幻的情节和讽刺的笔法,揭示了社会现实与人性本质。本文将对《罗刹海市》的文言文原文进行整理,并提供通俗易懂的白话翻译,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涵。
一、
《罗刹海市》讲述了一位名叫马骥的书生,在一次航海途中误入一个名为“罗刹海市”的奇异国度。这个国家的人以丑为美,以怪为奇,颠倒了常理。马骥因容貌俊美而被当地人视为怪物,最终在经历一番波折后,才得以脱身。
故事通过荒诞的情节,批判了世俗对美的片面认识,讽刺了那些盲目崇拜外表、忽视内在价值的社会现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二、文言文原文及白话翻译对照表
| 文言文原文 | 白话翻译 |
| 马骥者,字龙媒,世家子也。 | 马骥,字龙媒,出身于书香门第。 |
| 少孤,母抚之甚慈。 | 年幼丧父,母亲对他非常慈爱。 |
| 稍长,好读书,有大志。 | 长大后喜欢读书,胸怀大志。 |
| 尝游学于东海之滨。 | 曾经到东海边求学。 |
| 偶遇一船,欲渡海。 | 偶然遇到一艘船,想渡海去。 |
| 船人曰:“此去有罗刹海市,非人所居。” | 船上的人说:“那边有个罗刹海市,不是人住的地方。” |
| 马不听,遂登舟。 | 马骥没有听从,便上了船。 |
| 舟行数日,至一处,山川秀美,异鸟鸣焉。 | 船行驶几天后,到了一个地方,山川秀丽,有奇异的鸟儿鸣叫。 |
| 其地名曰“罗刹海市”。 | 这里名叫“罗刹海市”。 |
| 人物衣冠,皆非人世所有。 | 那里的人穿着打扮,都不是人间常见的。 |
| 有老者迎之曰:“客自何来?” | 有位老人迎接他,问道:“客人从哪里来?” |
| 马答曰:“我乃中华人也。” | 马骥回答:“我是中国人。” |
| 老者笑曰:“此间之人,皆以丑为美。” | 老人笑着说:“这里的人,都以丑为美。” |
| 马乃出,见其人皆面如黑炭,眼如铜铃。 | 马骥出来一看,发现那里的人都脸黑如炭,眼睛像铜铃。 |
| 马惊曰:“此非人也!” | 马骥惊讶地说:“这不是人啊!” |
| 老者曰:“此乃吾国之俗。” | 老人说:“这是我们的风俗。” |
| 马遂不敢言。 | 马骥于是不敢说话。 |
| 居数月,马思乡心切,欲归。 | 居住了几个月后,马骥思乡心切,想要回去。 |
| 老者曰:“若欲归,须献一物。” | 老人说:“如果你想回去,必须献一样东西。” |
| 马无以为献,遂泣。 | 马骥无法献出任何东西,于是哭泣。 |
| 老者曰:“汝貌美,可献汝之貌。” | 老人说:“你长得漂亮,可以献出你的相貌。” |
| 马怒曰:“吾岂能舍吾形骸!” | 马骥愤怒地说:“我怎么能舍弃我的身体!” |
| 老者笑曰:“此地之人,皆以美为丑。” | 老人笑着说:“这里的人,都把美当丑。” |
| 马乃悟,遂愿献其貌。 | 马骥这才明白,于是愿意献出自己的相貌。 |
| 老者命人取镜照之,曰:“此即汝之美。” | 老人让人拿镜子照他,说:“这就是你的美。” |
| 马视镜,大惊,曰:“此非我之貌!” | 马骥看着镜子,大吃一惊,说:“这不是我的样子!” |
| 老者曰:“此乃尔之真容也。” | 老人说:“这才是你的真面目。” |
| 马遂不复言,随众而去。 | 马骥不再说话,跟随众人离去。 |
三、结语
《罗刹海市》虽为一篇寓言,却深刻反映了社会中的虚伪与偏见。它提醒人们不要被表象迷惑,要看到事物的本质。蒲松龄以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洞察力,为后人留下了一篇耐人寻味的经典之作。
如需进一步分析该文的主题思想或写作手法,欢迎继续提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