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是菩提树是什么意思】“身是菩提树”出自佛教禅宗六祖慧能的《坛经》中的一段偈语,原文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而“身是菩提树”则是另一则与之相关的偈语,出自神秀的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两句偈语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修行观念,也反映了禅宗内部关于修行方法的不同看法。
“身是菩提树”这句话源于神秀的偈子,意思是:人的身体就像菩提树一样,需要不断地修持、净化,才能达到觉悟的境界。它强调的是通过持续的努力和修行来保持内心的清净,避免被外在的烦恼所污染。这种思想更偏向于“渐修”的方式,即通过日常的修行和努力逐步接近佛性。
相比之下,慧能的偈子则主张“顿悟”,认为佛性本自清净,无需外修,只要认识到这一点,便能成佛。因此,“身是菩提树”与“菩提本无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禅宗内部对修行方法的不同理解。
表格对比:
| 项目 | “身是菩提树”(神秀) | “菩提本无树”(慧能) |
| 出处 | 神秀的偈子 | 慧能的偈子 |
| 核心思想 | 强调修行、净化 | 强调顿悟、本性清净 |
| 修行方式 | 时时勤拂拭,保持清净 | 本来无一物,无需外修 |
| 对象 | 身体与心 | 本性与佛性 |
| 宗派倾向 | 渐修派 | 顿悟派 |
| 哲学观点 | 外在的修行重要 | 内在的觉悟更重要 |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身是菩提树”代表了一种注重实践与积累的修行观,而“菩提本无树”则更强调内在的觉悟与顿悟。这两种思想在佛教的发展过程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反映了不同修行者对佛法的理解与实践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