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的中心论点】《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寓言性散文,通过“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表达了作者对人才被埋没、不被赏识的感慨,以及对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重用人才的批判。文章虽以“马”为题,实则借物喻人,寓意深刻。
一、
《马说》的中心论点在于:人才需要被发现和重视,否则就会被埋没;而统治者若不能识别人才,将导致人才无法发挥其价值,最终影响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文章通过“千里马”与“伯乐”的比喻,揭示了人才与识才者之间的关系。韩愈认为,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无法展现其才能,甚至会被当作普通马匹对待。这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用人制度的不满,也表达了他对人才应有的尊重和重视。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文章名称 | 马说 |
| 作者 | 韩愈(唐代) |
| 体裁 | 议论文 / 寓言散文 |
| 中心论点 | 人才需要被发现和重视,否则会被埋没;统治者若不能识别人才,将导致人才无法发挥作用。 |
| 主要论证方式 | 借物喻人(以“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识才者),通过对比说明人才与识才者的相互依赖关系。 |
| 写作目的 | 批判当时社会对人才的忽视,呼吁统治者重视人才、善用人才。 |
| 艺术特色 | 比喻生动、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意义。 |
| 现实意义 | 提醒现代社会中应重视人才的发掘与培养,避免“千里马”被埋没的现象发生。 |
三、结语
《马说》虽然篇幅不长,但思想深刻,语言凝练,是一篇极具现实意义的议论文。它不仅表达了作者对人才命运的关注,也引发了后人对人才选拔机制的思考。在今天,这一主题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