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根舍因范例教学法】一、
“瓦根舍因范例教学法”是由德国教育学家威廉·瓦根舍因(Wilhelm Wagenschein)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强调通过精选的典型例子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与规律。该方法主张教师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范例”,帮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抽象概念,培养其分析、归纳和迁移能力。
范例教学法的核心在于“以点带面”,即通过一个或几个精心挑选的案例,让学生从具体到一般,逐步构建知识体系。这种方法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名称 | 瓦根舍因范例教学法 |
| 提出者 | 威廉·瓦根舍因(Wilhelm Wagenschein) |
| 提出时间 | 20世纪50年代 |
| 理论基础 | 教育心理学、认知发展理论 |
| 核心理念 | 通过典型范例引导学生理解知识本质,实现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迁移 |
| 教学目标 |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迁移能力;提升自主学习与问题解决能力 |
| 教学过程 | 选择范例 → 引导观察 → 分析比较 → 归纳规律 → 应用迁移 |
| 教学特点 | 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思维训练;强调知识结构化 |
| 适用范围 | 各学科教学,尤其适用于概念性强、逻辑关系复杂的知识内容 |
| 优点 | 提高学习效率;增强理解深度;促进学生主动思考 |
| 缺点 | 对教师要求较高;需要精心设计范例;可能难以覆盖所有知识点 |
| 实际应用 | 数学、物理、语文等学科中常用于讲解抽象概念或复杂原理 |
三、结语:
瓦根舍因范例教学法是一种强调思维训练与知识迁移的教学策略,它打破了传统灌输式教学的局限,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过程。在现代教育中,这种教学方法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方面。


